竹山县王正龙的绿松石创业之路

竹山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饮誉海内外的东方圣玉、世界级珍宝绿松石的主产区和“中国绿松石之乡”。多年来,大量有识之士在此领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暴发户”,王正龙正是其中一员。

王正龙,竹山县秦古镇大堰村,高中文化,现为竹山县绿松石行业协会副会长、隆福珠宝行董事长。高中毕业后,凭着精明能干,王正龙先后在镇办水泥厂、球铁厂上过班,并成为单位的骨干。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等多方面的原因,1990年,在企业干了10余年的王正龙被迫外出务工,然而,因缺乏技术,只能在工地做一些小工活,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眼界开阔的他,并不安心这么过下去,于是他回到家,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办米面加工厂,东平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一千多元钱购买了设备,厂子终于办起来了。为了招揽顾客,他开展“上门服务”,凭着一副好身板,把加工好的米面送到村民家中,很快赢得了大伙的信赖。接着,他又办起了烤酒厂,养上了20多头猪,农家小日子就这样红红火火地过起来了。

米面加工、养猪、烤酒解决了王正龙一家的生计问题,却与他的创业理想相距甚远。1991年春,有人提议他到附近的小林扒看看,说是过去曾有人挖出过“绿石头”。王正龙知道,山上确实是有许多废洞子,关满了水,当地人称“龙洞子”,也有人说是无底洞,却很少有人说与绿松石有关。但这条信息还是引起了王正龙强烈的兴趣。说干就干,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他组织了6个亲戚朋友合伙上山寻宝。他们放干了一个洞子的水,顺着老洞子继续住下挖。由于没有经验、技术,整整一年,投资数万元,却颗粒无收。初次受挫,让其他5名同伴对开矿失去了信心,但王正龙却始终没有忘记小林扒。

1994年,经过两年积累后的王正龙再次来到矿山,开始单独开矿。这次,他改挖竖洞为横洞,大大节省了开采成本。通过观察引线,他掌握了一些绿松石“出货”的规律,也进一步增加了他开矿的信心和决心。一天,当他再次进洞子时,头不小心被洞顶的一块石头碰破了。他拿起钢钎把石头凿下来,仔细一看,竟是一块100多斤重的绿松石。正如阿里巴巴的故事一样,上帝之手终于以这种神奇的方式,眷顾了勤奋、坚持着的王正龙,他终于有了“第一桶金”。

随着开矿业的推进,王正龙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到1996年,他单独开采的矿洞已达8个,手下的工人已达300多人,“出货”量也越来越高。由于处事精明、待人真诚,在秦古矿区的影响力如日中天,成为远近闻名的“绿松石大王”。这年夏天,王正龙挖出了他平生开采的最大的一件绿松石,全石色泽蓝绿,质地纯正,重达147公斤,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十堰市。当时的十堰市长马荣华知道后,亲自登门鉴赏,并称其为全市的“镇市之宝”。当听说市里正在筹建博物馆时,王正龙当即把宝石献给了国家。为此,市政府授予他的“宝石献国家,光彩耀神州”的匾牌。说起这件事,王正龙自豪地说,这块石头要值100多万,但能让全市人观赏,它却变成了无价之宝。

作为有远识的绿松石人,王正龙已开始从开采转为精加工和经营。眼下,他已在潘口集镇征了一块地,准备建一个城区规模最大的集加工、经营、赏石于一体的绿松石馆,为我县珠宝行业建设一个“名片”,更要为竹山绿松石行业贮藏一点“家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