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在郧阳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就是用绿松石雕刻的毛主席半身像,雕像祥和自然,形象逼真,伟人栩栩如生的风采展现在眼前。这尊惹人注目、深受众人好评的雕像作者就是中国著名工艺雕刻大师王德龄,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用绿松石雕刻的主席图像。
《绿松石毛主席雕像》,规格:5.8*7.1*2.6cm 重量:0.125kg
王德龄其人
王德龄,1941年出生于北京,回族人,高级工艺师,玉雕大师。1958年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他被招入北京玉器厂当学徒工,拜“玉雕怪杰”王树森为师学艺,后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仍回到王树森老艺人处工作。师徒相处十余年,王树森对其口传身授,使其深得精髓。 由王树森设计、王德龄制作的松石《麻姑献寿》、《月夜仕女》,珊瑚《梅妃》,玛瑙俏色《福寿佛海》四件作品展出后,受到中外人士的赞誉。由王德龄设计创作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珊瑚“贵妃”、翡翠“西施”、松石“貂蝉”、白玉“昭君”,构思巧妙,因材施艺、做工精致、料尽其美,被玉雕界誉为“绝活儿”。他设计的“四臂佛”、白玉“童子拜观音”,获轻工部创作设计奖,设计制作的翡翠“蝈蝈白菜”以及以西洋题材设计制作的翡翠“耶稣诞生”、“耶稣布道”、“耶稣受难”、“最后的晚餐”等四扇屏,在海内外获得极大的好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2019年7月2日,笔者在北京家里与王德龄老先生和夫人石巧菊合影,夫妻二人都在北京玉器厂工作,已退休多年
王老独爱云盖寺绿松石,这是他收藏的云盖寺绿松石籽料。
王老收藏的一块云盖寺绿松石毛料,一直浸泡在水中,从擦开的几个小窗口处露出鲜艳的蓝绿色。
图中这件由王德龄夫妇共同完成的《红楼二尤》绿松石雕件,被轻工业部视为精品编入中国工艺美术画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日本珠宝展获得高度赞誉,当时卖了2万多美金。
王老介绍,北京玉器厂的绿松石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人特别喜欢绿松石,尤爱蓝色绿松石,而华人喜欢白玉和翡翠,在计划经济时代,玉器厂完成的绿松石和其他玉石产品全部交给外贸局出口换外汇,云盖寺矿一直在为国家创外汇做贡献。
王老的这件绿松石珠串,已三十多年了,颜色亮丽。王老介绍,那个时候佩戴绿松石不敢贴身戴,怕把绿松石弄脏了,并且绿松石都要封蜡处理,一般用川蜡。而现在人们戴绿松石却追求盘玩变色的效果。
回忆毛主席像雕刻经过
1968年,正值“文革”开始不久,云盖寺松石矿党委书记杨贵春和矿长陈英明两人,带着三块绿松石原料来到北京,找到时任北京玉器厂的党委书记兼厂长王怀志,请求用绿松石雕一件毛主席像。王怀志把这个任务交给刚刚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进修毕业的年轻雕刻师王德龄。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让王德龄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感到压力,在那个年代,任何与领袖有关的题材弄不好就会招来许多麻烦。
王德龄从杨贵春和陈英明两人带来的三块绿松石中挑了最大的一块,打算用这块绿松石料来雕主席像,另两块小料留给玉器厂抵当加工费用。他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反复斟酌后,决定照着当时比较流行的毛主席石膏像式样来雕刻。为了使主席显得年轻一些,在面部做了局部修改。由于绿松石有黑色铁线和其他杂质,为了确保主席像的面部不能有任何瑕疵,王德龄对原材料进行了仔细的设计处理,否则任何细小的杂质或污点的出现,弄不好就会成为大问题。过硬的基本功和精细的把握,王德龄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就独立完成了领袖像雕刻任务,玉器厂和松石矿的领导对绿松石主席像都十分满意。这尊像也成为目前存世的唯一绿松石毛主席雕像。
王德龄有许多绿松石作品,其原料主要来自云盖寺矿、郧西矿和白河矿,他最喜欢云盖寺的料,云盖寺矿有块头大的料,适宜做大的雕刻件。王德龄先后十余次上云盖寺矿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一趟矿山真不容易,他回忆1972年第一次到云盖寺矿的经历:从北京到武汉,武汉转襄阳,再到十堰,交通不便,坐车、坐船,几经周折,途中还要住几宿,最后徒步几小时走上矿山。到矿上后,王德龄看见厂部办公室墙上的多宝架上摆放的主席像,正是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感到十分亲切。当时矿上生活条件很差,如何接待北京来的尊贵客人,王德龄又是回民,矿上领导决定宰只羊,热情招待了王德龄。
绿松石开采是在井下作业,王德龄还第一次下了矿洞,亲自体验了采矿工人的艰辛。当时男矿工负责井下打眼爆破,然后女矿工进洞挑拣绿松石,出洞时每个矿工浑身上下漆黑一团,简直不像人样。王德龄还了解到,由于长期井下作业,很多人患上尘肺病,不少人因此而死亡。回到北京后,王德龄向玉器厂工人讲述在绿松石矿看到的情况后,大家十分感动,很受教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绿松石矿料。
上世纪70年代采矿工人(陈家麟摄)
云盖寺矿的辉煌岁月
云盖寺绿松石矿,有数千年的开采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绿松石矿山之一。解放后,成立了新中国唯一的国有绿松石企业-郧县国营绿松石矿,开采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绿松石的主产区。作为建国后的唯一绿松石国营矿山,它承担着北京、苏州、武汉、老河口等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厂绿松石原料的供应,各工艺厂生产加工的绿松石工艺品以出口为主。可以想象,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为了换取来之不易的外汇发展国民经济,绿松石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显得多么重要。所以,云盖寺矿历来一直受到国家轻工部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成为一个十分标准和规范的矿山企业,采矿、运输、供电、生产加工设施完备,学校、医院、派出所、疗养院、礼堂、住宅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最高峰时的生产生活人员达一千五百多人,在矿山上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成为当时郧阳地区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云盖寺松石矿区全貌图
据《郧县地矿》记载,自“1954年国家收回国有组建县办国营绿松石矿,从1954年—1999年,绿松石总产量为800余吨,累计创汇3亿美元,最高年产量达30吨,年产值达1200万元。” 云盖寺矿开采最高峰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全国绿松石的资源主要来自云盖寺绿松石矿,当时郧县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来自这个矿。《郧县志》记载着云盖寺绿松石矿的光辉历史:1974年8月6日至11日,轻工部和工艺美术总公司在郧县绿松石矿召开全国玉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1977年郧县绿松石矿获国务院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奖;1992年7月6日,郧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郧县雷霆绿松石工艺品有限公司建立。
云盖寺所产绿松石制作的工艺品灿烂夺目,新颖生动极其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现珍藏于十堰宝玉松石馆。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企业负担过重,加之资源和市场等诸多原因,云盖寺国营绿松石矿连年亏损,最终于2005年向法院申请破产。自此云盖寺绿松石开采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珠宝玉石价格的普遍上涨和文玩市场的火爆,又导致云盖寺绿松石一货难求的紧俏场面。
矿区现存的办公楼
1988年获轻工部奖
八十年代的云盖寺矿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合影(黄新郧供图)
先进工作者游览北京合影留念(黄新郧供图)
1992年,美国商人艾伦一行四人到松石矿采购(黄新郧供图)
1993年,美国商人在矿山采购原料(黄新郧供图
1994年2月,云盖寺松石矿总经理陈润祥(中间)、副总经理黄新郧(右一)和高平(左一)第一次赴美国亚历桑那州参加图申国际珠宝矿物博览会(黄新郧供图)
王德龄(中)2001年上矿山,在矿部办公楼前与矿长陈大生(右二)等一起合影(王德龄供图)
王德龄(右)与矿长陈大生(左)在云盖山上合影(王德龄供图)
云盖寺绿松石矿区现状图,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矿山公园。
毛主席像雕好险被卖掉
绿松石毛主席像在郧阳博物馆里惹人注目,去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该馆还有一件镇馆之宝—巨型天然优质绿松石(下图)。
这块绿松石是1994年1月在云盖寺矿开采的,重量66.7千克,其质地细腻,颜色纯正,结构完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天然绿松石,堪称国宝。1995年底,时任云盖寺矿长陈大生到北京,在定安门的玉器工厂找到王德龄,请他把这个大件设计雕刻出来,后因各方面原因,王德龄一直没有动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云盖寺矿山企业负担十分重,仅退休职工就二百多人,加之资源和市场等诸多原因,云盖寺国营绿松石矿连年亏损,生产经营越来越困难,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当时因为一笔银行贷款,无奈之下把这块绿松石原石和主席像一起抵押在银行。贷款到期后,企业却无钱偿还,银行准备卖掉这两件抵押物还付本金。1999年8月,时任郧县县委书记蒋显福了解此情况后,坚决反对卖掉郧县的这两件宝贝。于是他亲自召集银行、财政、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会,一次性从县财政划拨60万元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一部分解决矿山遗留问题。同时把这两件珍宝作为国有资产从银行金库取出,交由郧阳博物馆陈列展出。
这尊珍贵的绿松石毛主席像和六十多公斤的天然绿松石原石因此失而复得,一起成为郧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人们瞻仰。
王德龄的师父王树森—
王树森,出身于治玉世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右安门外西铁匠营的一个贫困的玉雕艺人家庭,他原籍山东,祖辈上来到北京。九岁起就生活在父亲简陋的的磨玉工棚里,在那里接触到了水凳、各种玉石、一本供玉器设计参考用的《点石斋画报》。他凭借个人的天赋及刻苦努力,成为玉器行业中一位难得的“怪才”,之所以“怪”,是他做活从不挑料,什么样的料在他手中都能出好活,出精品、绝品。业内人评价王树森有“三绝”:一是用料绝巧;二是思路广、章法多;三是俏色巧用。他在一生的治玉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玉器精品,堪称“国宝”。
王树森的父亲名叫王恩忠,14岁时随琢玉技艺甚佳的宫廷治玉名匠李丑学艺,由于学习非常刻苦,出师时学到了很高的技艺。后来举家搬到崇文门后河沿居住,以做玉活维持生计。他们的家传技艺是制作“花片”,就是佩一类的作品,从其工艺角度来说,有平面浮琢,间或有镂空琢,多用小料或余料制成的,形式活泼多样,题材广泛。
王树森
王德龄的弟子袁嘉骐—
袁嘉骐,1954年7月生于广东省韶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70年代拜北京玉器厂著名艺人王树森、王德龄为师学习琢玉技艺,后又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深造,融传统艺术精华与现代雕塑语汇为一炉,形成鲜明的个人玉雕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多次举办玉雕作品展。袁嘉骐曾任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玉雕专业本科学科带头人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绿松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能可贵的是,袁嘉骐的夫人皇甫映也是中国玉雕大师,夫妻二人都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袁嘉骐(前排右一)和夫人皇甫映(后排左一)与王德龄夫妇(前排右二三)合影(王德龄供图)
《天花盛开》选料云盖寺绿松石,由袁嘉骐、焦明辉、楚卫东三位雕刻大师共同雕刻,在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荣获金奖,现珍藏于十堰福缘绿松石馆,规格:31*26*12cm 重量: 6.34kg
文章来源 | 顽石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9JVBJ7T05372098.html
专业的绿松石知识科普、绿松石文化传播、绿松石产业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