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2020年4月17日,我们绿松石历史文化考察组一行8人,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慕名已久的河南洛阳二里头夏代都城遗址博物馆,无不被气势宏大的博物馆建筑和精美绝伦的馆藏文物所震感。
当我们看到“超级国宝”—3800多年前的绿松石龙时,无不为二里头先民卓越的智慧而感叹万分。这条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成的“中国第一龙”,该需要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加工而成啊!
二里头绿松石龙,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2002年春,在宫殿区3号墓出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这件距今至少3800年的龙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被视为华夏族最早的龙图腾,它的出土为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01
为什么二里头遗址集中出土这么多绿松石?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距今约3800-3500年,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在二里头遗址,还看到了3800多年前的各类作坊基地,近10000平米的青铜铸造作坊,还有陶器、骨器、玉器作坊,特别是1000多平米的绿松石加工作坊,以及出土的3999件绿松石料材。这些作坊,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官营作坊区,这里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工艺典范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国家高科技生产基地”。而我最关心的还是这个官办的绿松石加工作坊,大量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绿松石器物,为什么在二里头遗址集中出现?当时是怎么加工生产的?这么多原料都来自哪里?一系列疑问需要解开。
绿松石作坊区料坑内的绿松石块粒有数千枚之多,其中不少有切割琢磨的痕迹
2004 年春季在二里头遗址南部,发掘了绿松石作坊区
绿松石作坊的料坑内发现这两大块绿松石,外表看似普通的石头
二里头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共出土3件,形制大同小异,非常工巧,以青铜铸出的圆角凹腰状的牌体正面弧凸,其上铸出兽面纹,再以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中。
02
二里头时期,哪些人可以佩戴绿松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小型管、珠制成的耳饰和项饰等装饰品,其二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类镶嵌制品,用于玉器、漆木器和铜器上的镶嵌类,如嵌绿松石兽面铜牌。无论是还是工艺相对简单的装饰品,还是镶嵌类,都出现在贵族墓葬中,这说明在二里头时代,绿松石制品的使用范围只限于贵族阶层。生活在二里头的先人们生活讲究,喜爱宝石,象牙簪、陶礼器、玉礼器、绿松石饰品、海贝等,和追求时尚的现代年轻人一样,住在都城里的贵族,生活用品相当讲究,色彩艳丽的绿松石,当然成为他们的最爱。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只有国王和贵族阶层才能佩戴,一般戴在胸前或腰间
能够享受这种高规格的绿松石龙形器或嵌绿松石铜牌的墓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呢?是王公贵族?还是主持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还是乘龙驾云、可以沟通天地的巫师?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佩戴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与天地神灵对话,和日月星晨沟通,多么的庄严和神圣!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既属于工艺品,也属于礼器的范畴,都是贵族墓的随葬品,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腹部附近,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的纽,或许是缝于衣服上的。
03
3800年多前的先民们,怎样加工绿松石?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出土的大量遗迹遗物,证明当时已掌握了举世无双的手工业技术,特别是在当时应用的复合范铸技术,应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绿松石和青铜器的完美结合,造型精美,表明夏代绿松石镶嵌技法已相当成熟。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绿松石碎料,包括原料、嵌片毛坯、嵌片、破损品及废料,是研究二里头时期绿松石制品加工技术不可多得的材料,可复原开料、切割、打磨、穿孔、拼嵌等技术流程。经研究发现,绿松石小石片、嵌片毛坯主要采用打制技术。绿松石珠类制品可能是利用较大的团块状、结核状或细脉状绿松石,经锯片切割技术制成毛坯。大量嵌片毛坯主要是利用尺寸偏小的细脉状或团块状绿松石,先以打制技术制成小石片,再进行二次加工。先进合理的绿松石器加工技术,说明二里头先民对不同矿物的性质特点相当熟悉,能够游刃有余地因材施艺。
04
二里头绿松石,原料究竟来自哪里?
从绿松石矿区到二里头,一定存在着一条“绿松石之路”。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条绿松石之路的源头,就是在距离二里头400多公里外的十堰市。 —根据绿松石铜同位素组成配分分析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晓红等所著《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器物的来源初探》(发表于《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对二里头出土绿松石原料来源做了专项研究。研究人员认为,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绿松石器物,以及数千件绿松石原料,说明二里头先民拥有稳定的绿松石来源。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是我国主要的绿松石成矿区,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相关地质队就鄂豫陕绿松石矿开展过大规模普查,发现绿松石矿点80多处,其中含大量古采坑和老洞,地质工作者将绿松石矿床从南北方向上分为3个矿带,如下图所示:
十堰位于鄂、豫、陕的交界区域,是全国绿松石的主要产区。上面是十堰绿松石矿区分布图,左上角图显示二里头与十堰矿区的位置,从云盖寺驱车到二里头有480公里路程。
研究人员在鄂、豫、陕绿松石矿北矿带的云盖寺,以及南矿带的竹山秦古和文峰3个典型矿点进行考察和取样,就二里头出土绿松石样品和3个典型矿区采集16件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以及高分辨多接受电感耦合等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对16件样品进行了铜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云盖寺所产绿松石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样品的铜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秦古和文峰所产绿松石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样品的铜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根据有限样品量的铜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研究人员初步判断,云盖寺绿松石矿应该是二里头先民所使用的绿松石矿源之一,而南矿带上文峰、秦古绿松石矿的可能性非常低。从二里头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初步结论具有合理性。然而,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二里头绿松石来源复杂,云盖寺绿松石矿之外,肯定还有诸多矿点来源,二里头先民还在其他哪些矿点进行过开采,尚需进行全面考察和采样分析。
研究取样标本:云盖寺矿口a~g
研究取样标本:秦古矿口a~d,文峰矿口e~h
二里头出土绿松石料样品a~h
二里头出土样品,图a:绿松石嵌片,大小主要在2~10mm范围,多为结构细腻、颜色鲜艳的绿松石原料制成。图b:灰坑H290出土的绿松石料,多为次生变化后带明显黄色调的蓝色、绿色或蓝绿色,部分因严重次生变化出现黄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现象,围岩呈黄褐色~黑色。
—根据绿松石红外光谱进行比对分析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佳等所著《二里头遗址绿松石的红外光谱产地识别》(发表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年10期),对二里头绿松石来源专项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秦古、文峰及云盖寺矿点共14块绿松石和二里头灰坑中的5块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比其红外光谱特征。
来自秦古、文峰、云盖寺以及二里头的19块绿松石样品
研究人员通过对3个矿口14件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比对与分析,二里头绿松石与云盖寺样品重合率最高,据此认为,二里头绿松石来自于云盖寺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湖北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在发掘郧阳五峰乔家院遗址时,在一个2500多年前的春秋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绿松石珠、石柱、石环,经研究人员科学研究分析,绿松石原料也来自云盖寺。云盖寺,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承载了几千年的绿松石开采历史。在云盖寺通往世界各地的绿松石之路上,发生了多少交易?有多少掠夺?亦或是战争?以及其他故事,期待我们继续去探究追索……
考察组人员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前合影
参考文献:1、《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器物的来源初探》,由叶晓红,任佳,许宏,陈国梁,赵海涛著,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北京)地质大学。2、《二里头遗址绿松石的红外光谱产地识别》,由任佳、叶晓红、王妍、罗书琼、施光海著,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北京)地质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https://www.toutiao.com/i696064808938425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