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绿松石,一种被全球东西方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共同推崇的宝石。大凡古老的民族,都有利用绿松石的悠久历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古华夏,绿松石从远古一路走来。
从阿拉伯国家到印第安部落,从伊斯兰教到藏族同胞,不管是黑白黄等各色人种都信仰绿松石,佩戴绿松石。人们喜爱绿松石独有的色彩和纹理,奇特的天蓝色彩,充满着神秘、 神奇与魔幻,作为通神灵之物和贵重的装饰品,用于制作礼器、法器、兵器和装饰的重要材料,从史前文明至各个历史时代,绿松石一直流行于中华大
镶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商后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绿松石不仅是中华民族喜爱的传统装饰品,世界上多数文明古国也都崇尚绿松石,如埃及、波斯、墨西哥等,人们都认为绿松石是蓝天、大海的精灵,是神力的象征。在穆斯林国家也视绿松石为不可战胜的造福者。在美国、非洲等则被视为镇魔、辟邪的圣物,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绿松石因为其独特的色彩,远古先民利用绿松石具有近万年的历史,它与和田玉、岫岩玉和独山玉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已开始广泛利用。
距今约8000年左右,绿松石最早岀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里出土绿松石饰品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200年-7500年),是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绿松石饰物的考古遗址,同一文化时期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近千余件绿松石制品。后来中原地区的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500年)、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6300-4400年)、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800年-4000年)绿松石制品陆续大量出土。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庆大溪文化(距今约6400-5500年)出现绿松石制品,长江下游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安徽马鞍山凌家滩文化时期岀现绿松石,后来的浙江良渚文化(距今约5200-4200年)等地出现绿松石。
北方地区在稍晚的内蒙赤峰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500年)晚期出现绿松石制品,及后的甘肃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2000-4000年)、到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夏家店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等地均出现了绿松石;华南地区更晚些,广东曲江石峡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等地出现绿松石。
绿松石鸮(猫头鹰),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到了青铜时代的夏商周三代,绿松石的应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夏代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国家),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反映这个时期文化的洛阳二里头遗址(距今约4000年-3500年),绿松石制品集中出土。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里,当看到“超级国宝”—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成的“中国第一龙”时(下图),无不为二里头先民卓越的智慧而感叹万分。
这条绿松石龙形器总长70.2厘米,由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能够享受这种高规格的“宝物”主人,是王公贵族?还是主持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还是乘龙驾云、沟通天地的巫师?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牌饰,造型美观,做工精巧,这些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出现,开启夏商时期礼器的金玉组合,以传统的玉与新出现的青铜搭配,赋予礼器以法力、圣灵、辟邪等意义,以寻求通向神秘世界的通道。
更为惊讶的是,二里头遗址还发掘了10000多平米的青铜器加工作坊,以及1000多平米的绿松石作坊和数千件绿松石料材,这些3800多年前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手工艺典范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作坊
可以想象,在那个玉神物时代,国王或者巫师,佩戴着绿松石铜牌,能够与天地神灵对话、和日月星晨沟通,该是多么的庄严和神圣啊!
到了商代,大量绿松石嵌片被镶嵌在兵器上,这一时期绿松石成了威严和权利的象征。
周代绿松石的利用出现了新的辉煌,大批量出现绿松石串珠及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绿松石的使用由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散,全国有24个省份历年考古出土实物中出现绿松石,以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甘肃等省为主要区域。配饰品之外的以绿松石镶嵌器物数量大增,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常见以绿松石镶嵌者。
到秦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绿松石的数量惊人,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战国-西汉时期)出土有数以万计的绿松石珠。
唐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传播发达,金属器制作工艺高超,考古出土物中不乏镶嵌绿松石的金银器、铜镜。特别是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文化交融、藏文化传播的大幕。藏民族重视色彩纯正的珠宝玉石,珊瑚之红,珍珠之白,蜜蜡之黄,绿松石之绿,天珠之黑白对比等,都成为备受重视的颜色。
松赞干布(中)镶嵌绿松石王冠,左为文成公主,右为墀尊公主
宋元时期考古出土的绿松石器数量不多,但是宋元两朝对外贸易发达,绿松石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品在中国和欧亚广为传播,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对绿松石的称谓上,元朝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始出现产自波斯的“回回甸子”、“河西甸子”和荆襄山区(现十堰地区)的“襄阳甸子”,“甸子”遂成为绿松石的新名称。
明清时期绿松石融入日常生活,使用普遍。特别是清代宫廷将绿松石视为“天国宝石”,被视满清王朝皇权的象征,列为常用的玉石材料,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经常可见到用绿松石作配饰的记录。
乾隆皇帝多次对十堰绿松石开采做出御批,朝廷垄断了松石资源。绿松石成为一种流行元素, 出现在明清时期的西藏、甘青、云南、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藏传佛教视绿松石为大地精灵,用于佛教艺术品镶嵌,以及人们的日常佩饰物。藏民族一直把它视为护身符,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佩戴它可以避邪消灾,无论男女,都佩戴在身或嵌入随身的物品上,深刻影响着藏族民众的佩戴习俗,成为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代文玩之风盛行,沿袭清宫的松石珠串大行其道。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当代许多玉器雕刻家、珠宝设计师也参与到绿松石创作之中,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湖北十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绿松石最大的开采、加工和贸易集散地。
https://www.toutiao.com/a6992579606704521732